近年來在大規模生產中出現的高效電池技術,例如PERC、PERT、異質結或背接觸等,結合先進的組件設計,例如多柵線、雙面化結構等,也同時帶來了一些測試相關的問題。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新技術的測試仍未有規范可循,以至于制造商基于自主選擇的程序對它們器件功率進行等級評分
背板作為保護光伏組件的最外部材料,尤其容易受到環境氣候應力的影響。背板材料的粘接性能、抗紫外能力和機械強度都是影響其可靠性的關鍵因素,甚至影響整個組件的功率輸出和使用壽命。
在光伏及風電新能源領域,目前一般采用星接級聯H橋SVG拓撲結構,通過級聯疊加可以實現更高壓和更多電平的輸出波形,從而增加設備輸出容量和改善輸出波形質量。SVG整機通過連接電抗器、隔離開關與35kV高壓母線系統側連接起來的為直掛機型。
高效模組在降低系統成本的不懈努力中將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因為它們在提供相同電量的情況下可以節約更多的BOS成本。屋頂應用受有限的安裝面積所限制,因此高效電池在這方面可以發揮著重要的應用。在所有的太陽能電池技術中,研究硅基異質結(HJT)太陽能電池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其具有效率高(24.7%)[1],結構簡單,制程溫度低(< 250℃),無LID 效應,無PID 效應 以及工藝步驟少等優點。
太陽能電池的正面設計交織著太多的優化、約束和妥協,這里也因此成了廠家專利申請和設備制造商新技術研發的必爭之地。傳統晶硅電池正面采用銀質的細柵和主柵將電池產生的電能收集并傳到出去。為什么最近幾年陸續有廠家嘗試將主柵數量從2根提到到3、4甚至是5根?究竟主柵的數量在多少合適?為什么Schmid,Meyer Burger和GT Advanced Technology都提出了自己的無主柵正面金屬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