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中国市场再次出现项目抢装潮,抢装的背后是对电价逐年下调的背景下对补贴的争夺,“去补贴”时代电站如何盈利也成为各家企业正在思考的问题。PV-Tech记者肖蓓的《中国光伏产业渐入“去补贴”时代:抢装潮的缘起》为您带来相关报道。
国内市场除了定期出现的抢装潮,其他领域的表现不一而足。分布式市场受政策倾斜,起步早、口号响,却由于自身先天条件的限制,《雷声大雨点小》;东北地区市场显露重工业老大哥的气质,着力推进光伏产业发展,该区域市场仍处于“开荒”的早期,一切方兴未艾,为避免重蹈此前许多其他区域市场的覆辙,专家呼吁应“将重心放至分布式光伏”,“在国家政策不清晰之前,不要盲目投入大型光伏电站”,《领跑者基地“盼”理性竞标》。
而在技术层面,PERC技术经过数年的磨练,终于迎头赶上,受到行业主流光伏制造商的青睐,2013年前后,开始有厂家导入PERC电池生产线。2012年,晶澳取得PERC电池发明专利的授权;2014年实现PERC组件大规模量产。2016年7月,天合光能量产P型单晶PERC电池的平均效率已达21.1%。2016年,PERC技术全面开启了商业化进程。本期杂志中的多篇文章在技术层面和市场层面详细阐述了PERC的应用与前景。
同时,不论是光伏制造商还是电站开发商,均需要对最终的产品性能——电站发电效率——负责,尽管大多数光伏产品制造商及电站开发商,甚至是保险公司,均为电站提供了25年的质保期限,但直至目前,全球仅有少部分已安装资产目前超过了10年的运行时间,其中大多数集中在较为成熟的德国、美国和西班牙市场。事实上,即使是目前仍在运行的年纪最大的吉瓦级光伏项目——自1996年起运行,位于西班牙托莱多(Toledo)地区——仍未达到25年的年限边界。因此,产业并没有足够的实际数据对这一年限进行支持。
而随着产业作为一个整体不断发展成熟,二次收购作为一个正在发展当中的市场领域为电站运行早期阶段的性能吸引了大量注意力。如何在这一过程中作出正确决定,是各投资商和开发商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期的封面故事将为您讲述电站“二次重生”的那些事儿。
上述文章只是最新一季《PV-Tech PRO》的一小部分精华文章,里面还有国内编辑精心采写的专题稿件,以及伦敦编辑部高级编辑们为国内读者挑选的市场及技术干货文章,期待大家的关注。